奇美天成丹霞山
地球上有一塊寶地:在不足300平方公里范圍內,發育了680多座大小不等的石峰、石堡、石墻和石柱等,這些山峰由距今6500萬年前的河湖相紅色砂礫巖組成。后來,在板塊構造的作用下,丹霞盆地連同周邊大部分中生代的紅色盆地一起隆升成高山。再后來,隆起的高山發生剝蝕,由高山變成了低山。
這種由盆地變為高山、再由高山變為低山的過程就是所謂的蒼桑巨變,期間的過程非常復雜,還有許多奧妙和未解之迷[1][2]。
這里的巖層產狀平緩,垂直節理發育,在流水的侵蝕和重力崩塌作用下,就形成了以赤壁丹崖為鮮明特色、形態各異的地貌景觀:有的形如城堡、有的狀如寶塔、有的仿佛是活靈活現的動物,有的如同栩栩如生人體器官。大小相鄰的山峰組合在一起,又構成一幅幅雄奇險峻、秀美無比的風景。這就是人們經常說起的丹霞山——中國的紅石公園。它位于廣東韶關的仁化縣內,距縣城幾公里。
1928年,著名地質學家馮景蘭先生到仁化縣考察時,將這套紅色砂礫巖稱為“丹霞層”。1938年,陳國達先生正式將其稱為“丹霞地形”。此后,人們把其他地區發現的類似的地貌統稱為丹霞地貌。
目前,在中國發現的丹霞地貌景區已經超過千處,廣東丹霞山是其中發育最典型、類型最齊全、造型最豐富、景色最優美、研究最充分的景區,也是我國所有國家公園中科普活動搞得最好、最紅火的景區。
地質學前輩同時也是科學網博主孟慶仁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博文《丹霞地形》,并賦詩一首,言簡意賅地概括了丹霞山的特征,特抄錄于此,順向孟慶仁先生表示謝意。
丹霞地形 (孟慶仁)
聞名遐邇丹霞山,
山山遍布砂礫巖。
紅云似從山顛起,
巖層疊疊高樓現,
產狀緩緩塑游船。
龍頭愛灑人間雨,
龍尾撥云傲蒼天。
今天先展示若干張丹霞山景區的照片,讓大家對這個景區有個大概印象,更多的美景和考察成果我會在以后逐漸分享給大家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1]據張岳橋等人的資料,白堊世晚期,亦就是大約在6500萬年前,受古太平洋板塊和亞洲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的影響,華南地區開始了一個持續3000萬年至4000萬年的隆升時期,早先還是盆地相的紅色砂礫巖層隆升開始隆升成山。
[2]再后來,由于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下面俯沖,形成了著名的青藏高原和閔粵初始古陸,“它們在中-上新世高原隆升的過程中被剝蝕、夷平,殘留紅盆地在不同地形部位就形成了不同形態的丹霞地貌,也成為華南‘紅土地‘的來源”(桂林、陽朔“山水甲天下”和丹霞地貌成因的思考,葛肖虹,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39465-889857.html)。
丹霞區考察時的領路人,網名珠比特。大丹霞區戶外第一奇人,幾乎走遍了大丹霞區所有的山路。同時又是攝影和博物達人,新的物種“丹霞蘭”的發現人。
附件下載: